欢迎来到兰格云商!
三级螺纹钢 四级螺纹钢 盘螺 线材 HRB400E HRB500E HPB300 高线 中厚板 Q235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钢市简评

首钢通钢公司十年改革发展纪实发表日期:2020/08/24 16:30:32   浏览次数:465   null

砥砺十年之转型升级

十年,一段旅途,一段记忆;

十年,一段历史,一段征程。

这十年,对于通钢的意义不言而喻,是浴火重生的十年,是革新求变的十年,是融合发展的十年,是不断进步的十年。十年磨一剑,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书写着一段奋进故事。

2010年7月16日,日历记录下一个不朽的开端。这天,首钢重组通钢,至此掀开了通钢发展的崭新篇章。

十年前的通钢,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应对市场的严峻形势,举步维艰,急需注入新的支撑力量。首钢重组通钢,再次燃旺了通钢的炉火,通钢借势发展,乘势而起。

重组后,在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大势中,首钢全力支持通钢实施产能置换、大型化改造,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彻底淘汰落后产能,向自动化、智能化工厂迈进。立即派驻专家服务团,帮助通钢系统梳理诊断铁前、炼钢、轧钢、公辅系统及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转型升级。

推墙入海,流程再造。强力压缩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首钢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到通钢任职,组织开展调整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完善管理职能等工作。2010年合并之初,将通钢总部管理机构由9个压缩至7个;2015年按照扁平化原则,将通钢集团与通化钢铁两级机构合并,总部从长春搬回通化,管理部门由原来的23个压缩为13个;2016年进一步将管理部门由13个调整为10个,业务处室由41个调整为28个,冶金区生产单位由15个合并为9个,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

历史,常常源于一次次充满希望的实践。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幕。稳妥化解过剩产能被列为五大任务之首。各大钢厂纷纷打响了去产能的攻坚战。首钢贯彻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打响了通钢主动去产能的攻坚战。2016年,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及省市要求,履行企业职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全面拆除康斯迪电炉,压减炼钢产能60万吨;2017年9月份,进一步响应国家去产能政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再关停一座高炉,压减炼铁产能80万吨。得到国务院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东风好借力,正是扬帆时。首钢把通钢纳入整体发展规划通盘运作,并聚集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鼎力支持。做“减法”的同时,技术改造装备升级“连加法”的重拳也强劲打出。2011—2014年,首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启动了通钢“淘汰落后、产能置换”项目建设。先后淘汰5座350立方米高炉,关停25吨转炉和64平方米烧结机等落后产能,完成2680立方米高炉、120吨转炉、360平方米烧结机,以及精品棒材生产线等8项重点技改项目,实现减量置换和装备大型化。2014年,通钢成功进入国家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第三批企业名单,标志着通钢所有装备手续合法合规,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巩固了几代通钢人艰苦奋斗所打下的基业。

外强筋骨,内补钙质,内外兼修。工艺装备的全新升级,让困顿中的通钢有了前行的力量,让通钢人斗志昂扬,英姿勃发,不断在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上聚焦用力。充分利用首钢技术优势,和铁前专家组、节能诊断组、精棒技术服务团等专家一同把脉问诊,深层交流探讨,促进通钢产品机构、产品质量与工艺装备同步升级,全面提升通钢的技术水平。近年来,通钢先后开发生产了SPHC冷轧基料、40Cr合金结构钢、矿用锚杆钢、30MnSi预应力混凝土钢棒用热轧盘条、37Mn5、20钢、Q355B铸态圆管坯、HRB500E高强度抗震钢筋全系列产品等20余个品种,增强了企业创效能力。

回眸十年,一部奋斗的历史徐徐展开。踏着转型升级的铮铮战鼓,通钢开启了荣耀奋进的崭新航程!

砥砺十年之深化改革

十年,称之为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变化”奏响主旋律,激励着通钢在逆境中激流勇进、一直向前……

面对困局,必须变;想要破局,只有变。十年,在首钢的大力推动下,通钢创新求变之路越走越宽,创新谋实的鼓点越擂越响。不断突破体制机制桎梏,通过改革,解决发展问题,激发企业活力。

拆藩篱、补短板,市场化改革迈出探索步伐。先算后干,在通钢喊了多年,但收效始终甚微。源头是长期工厂制管理模式下的“计划型”“任务型”“交办型”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根深蒂固,生产单位只管干,不想算,也不愿应对市场的压力。

摸准了弊端的源头,在首钢集团的大力主导下,通钢改革循序渐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内部强势推行市场化改革进程。制定管控权力清单,逐步将部分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干部任免等权限下放,强化市场主体意识,先后成立了炼铁、炼钢、轧钢、能源四个事业部,初步形成铁前一体化、钢后一体化、运输一体化、能源系统一体化、销售一体化模式,增强各工序间的协同和联动。

不破不立,改革之变与激励考核同频共振。在体制机制逐步转变的同时,持续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也相应出台组合实施。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通钢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经营成果用数据说话,奖金分配与绩效挂钩,让收入分配具备更强的量化标准。突出市场化理念和经营意识,设置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模拟内部利润、对外创收、钢材跑赢、产品创效等经营类指标和铁耗、吨钢综合能耗、钢材单利缩差等技术经济指标,体现增资靠挣出来、省出来的理念。调整绩效薪金分配导向,向基层单位和一线职工倾斜,基层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与此同时,稳妥推进转型提效工作。通过实行政策性退出、改任调研员、末位淘汰等措施,实打实、硬碰硬地减少领导职数。通过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解合、正式职工替换劳务发包和外委外包工、富余人员劳务输出、培训转岗及居家待岗等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效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截至2020年6月,通钢劳产率比重组之初提高了一倍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面波涛汹涌的市场大潮,通钢这艘钢铁巨轮,在首钢集团的正确引航下,不断校正方位、调整航道。在激活动力,增强凝聚力的同时,通钢围绕“求生存、谋发展”的总基调,在经营管理的创新管控上不断探索,积极转变观念,坚持依法依规治企兴企,全力推行定量化、数据化、标准化。不断优化组织模式,坚持以保高炉为核心,建立日报表跟踪制度。重点组织转炉降铁耗攻关,大力推进创效产品生产。在设备保障上,以专职点检、设备轮修、定修及年修为抓手,推进“放管服”,加强部门监管与服务,降低设备故停损失。狠抓购销两头,优化备件采购策略,全力降低备件采购成本;保证产品向新领域拓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秉承“服务为先,品牌为本、创造为上”及“一旦接受委托,必定全力以赴”的服务理念,竭尽满足用户需求,通钢产品擦亮了通钢名牌,也为吉林省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铺就企业振兴底色。十年来,通钢强力推进“绿色通钢”建设,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系统结合起来。实施转炉煤气回收项目,推进建成干熄焦项目和燃气循环发电机组。进一步强化污染防治工作,制定近、长期解决方案。全面启动“绿色行动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除尘系统改造,开展水循环系统改造,加快项目治理进度,推进环保验收工作。推进35兆瓦发电、烧结余热发电、冶金渣处理三大重点工程。一系列举措,让通钢的天更蓝、水更绿,职工工作的心情更美。

新通钢、新发展、新形象、新业绩。当前的通钢,正向着“实现生产经营安全、环保、经济、长周期稳定运行,创建高效、清洁、绿色、循环、智能制造的钢铁企业目标迈进,朝着建设自强通钢、创新通钢、绿色通钢、文化通钢的梦想迈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犹如奔涌而出的钢铁洪流势不可挡。通钢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沐浴洗礼,集聚出无穷力量。

砥砺十年之债务优化

债务优化,十年砥砺进程中靓丽的一笔,让通钢站上全新起点,奋楫扬帆;让通钢人挺立在万象更新的坐标上,斗志昂扬,开启新的征程。

必将载入通钢发展史册。38天实现司法重整,创下近10年来国内司法重整案例最快纪录,完成了北京市、吉林省和首钢集团提出的“快进快出、年内完成”的目标要求,成为国企改革的典范。有息负债得以化解,近万名企业职工以及数千家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实现了债务优化、资产优化、业务优化,让地处东北白山黑水间的通钢逐步从困境中跋涉而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抢抓机遇的几步妙棋。伴着共和国成长步伐一路走来,有着60余年发展历史的通钢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国企”,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存在许多“隐疾”,严重威胁生存和发展。2019年年初,实现债务优化和资产夯实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场“大考”。

面对难题不退缩,千方百计谋发展。在首钢集团的全力支持下,通钢积极抢抓机遇,曾于2017年,在国家去杠杆政策的指引下,启动了以市场化债转股为主要方向的“债务优化”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但始终没能落地。越战越勇,坚持不懈地探求着债务优化之路。2019年,再次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缓解债务压力的政策“窗口期”,通过司法重整的方式,通钢再次将债务优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京吉合作,府院联动,加速打通改革“瓶颈”。8个月的“预重整”如火如荼。京吉两地政府携手支持,将其作为两地政府共同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把关定向,两地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建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在市场化原则框架下,地方政府与司法机关建立了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在依法合规、程序把控等方面严格把关。

主动作为的关键落点。胜利源于战胜困难的精准定位和科学谋略,更源于直面困难的团结、信心和勇气。“预重组”工作开启后,通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破除万难,主动作为,集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资源,快速执行,开启债务优化“加速度”。

围绕北京市、吉林省和首钢集团提出的目标要求,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科学施策。迅速组建债务优化8个项目专业支撑团队,召开债务优化启动会。

紧盯“三满意,三优化”任务,在政策宣讲、企业运营稳定、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稳定上做足“功课”。高度重视职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及与职工群体的沟通,细致宣贯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相应工作体系,保证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稳定、畅通,坚定客户、供应商群体的合作信心,确保重整期间供应及销售正常运转。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公司党委全力驱动,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紧凑高效、环环相扣推进。大量低效无效资产的系统性梳理,五万多张固定资产卡片的逐项核对,确认、审计、评估……

职工全票表决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利益相关方高票表决通过《重整计划》,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系统性梳理,压实钢铁主业资产,梳理确定符合继续使用条件的资产,拟退低效、无效“僵尸”资产,为通钢破解困境提供了良好保障。

没有攀不过去的高峰。面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打破了设定的理论极限,仅用时38天,创下近10年来国内司法重整案例最快纪录,写入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受到吉林省通报表扬。

通钢债务优化的稳定平顺、高速推进,契合了改进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营商环境的政策导向,生动阐释了司法重整在助力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个老牌国有钢铁企业活了。一个轻装上阵且充满活力的通钢正昂首阔步走来……

砥砺十年之党建领航

十年,总有一种力量在激荡前行。

那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凝聚,一种激励,一种分享,一种感动,引领我们在困苦中坚韧,在逆境中求索,在挫折时奋起,在责任中担当。那是党委的红色力量,始终引领航向,成为首钢重组通钢融合成长之基,发展壮大之魂。

穿越时空,一个个坐标镌刻下这种力量定向引航的坚实印记。在首钢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通钢党委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党的工作机构和党务专职干部,大力实施“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和“先锋工程”,深化党内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职工合力的有效聚集。

下好思想建设“一盘棋”。多年来,职工的思想引领始终是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职工、发动职工、依靠职工,凡是涉及职工利益,率先征求意见;凡是关乎企业重大决策,一定召开职代会表决。围绕职工诉求的多样化、思想的多元化,组建工作组,深入基层、贴近实际开展宣讲;认真聆听职工声音,收集职工诉求,列出具体计划,做好解决解释工作。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推动各项改革进程中的思想工作,赢得了职工的认同和理解。

奏响文化渗透“融合曲”。重组后,首钢集团公司党委和通钢党委结合改革重组实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企业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既弘扬首钢的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又充分尊重通钢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首钢与通钢在思想文化上深度融合。首钢厚重的文化底蕴,为通钢提供了充裕的养分。通钢持续开展“学习首钢、融入首钢、提升自我、加快发展”实践活动,学习首钢“三创”经验,贯彻首钢先进理念,引发头脑风暴,促进观念转变,首钢的管理势能和文化基因,厚植通钢,落地生根,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源泉充分涌动。

十年,通钢“双挺”和“双争”文化似润物无声,深入人心。面对钢铁的“严冬”,“挺身而出、挺住通钢”的动员令力拔山河,凝聚起为生存而战、为尊严而战、为荣誉而战的磅礴力量,交出了一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合格答卷;面对市场大潮的汹涌澎湃,“扭亏争赢、翻身争气”的大旗拔山扛鼎,引领通钢人重拾信心、提振士气、群策群力、万众一心。独特文化的融合与支撑,让“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亲”,职工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

党建引航,强根固魂,始终不忘为企业谋发展的初心。通钢党委充分发挥抓落实、保落实、促落实核心作用,生产经营有计划和目标,党组织就有声音和想法;生产经营有任务和措施,党组织就有动作和政策;生产经营有执行和检查,党组织就有推动和监督;生产经营有总结和整改,党组织就有评价和奖惩,打造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引擎。

党建领航,精准施策,始终牢记为职工谋幸福的使命。推进民主管理,维护职工权益,实施厂务公开,开展职工接待日活动,构建三支人才队伍,特训特培、专项培养,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广阔平台。积极实施精准帮扶,以职工帮扶中心、帮扶工作站为依托,努力为职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爱心基金”“职工互助金”等形式,及时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让职工及家属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企业最困难之时,通钢党委做出庄严承诺:决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家里揭不开锅、穿不上衣、供不上暖、看不上病。持续开展送温暖工程,精准帮扶覆盖全部困难家庭,真正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

党的领导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首钢重组通钢十年进程中,通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发挥了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为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不负职工期望,再扬时代风帆。

党建领航,追寻着钢铁梦想,把通钢的前程照亮!